文/韩浩月

    爱情产生于误会而不是了解,我越来越这么觉得,这个发现不新鲜,因为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,“爱情始于误解死于了解”。之所以老调重弹,是因为重读《悲惨世界》,发现雨果曾经很深刻地阐述过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冉·阿让带着女儿珂赛特过着逃避追查的生活,他们只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到公园去散步,女儿挎着父亲的胳膊,或者陪伴着父亲坐在公园的长椅上。这本身就很吸引眼球,父亲紧张地提防着周围“不怀好意”的男青年,而春心初萌的女儿则时时想逃离父亲的监管挎上意中人的胳膊,躲到意中人的怀里。

    革命青年马吕斯注意到了珂赛特。对于他来说,这是一对神秘的父女,吸引他的不仅是这对父女身上散发的神秘气息,更是那个漂亮姑娘急于求偶而流露出的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气场。马吕斯着了魔似的每天去公园,想方设法要接近那个姑娘。他们的传情媒介是空气,也就是说,在他还没向她表白的时候,他们就已经死心塌地地爱上了。

    青年人的爱情很容易就这样,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想象中海誓山盟。当好梦成真,接下来的就是用现实来弥补此前在想象中建立起来的恋爱阁楼,把那些想象逐个地变成现实。雨果在描写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的时候用了不少的篇幅,但重点不在这儿,重点是他借这段故事抒发了他的爱情观。

    雨果大致是这样说的:一个年轻的女子,爱上的第一个男青年很重要。她对他一无所知,仅仅凭借外貌或者眉眼间的交流,就芳心暗许,只要有合适的机遇,他们就会迸发海啸般的感情。这个男青年的品质,决定了她的第一段恋爱质量,并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她的生活方向,遇到老实人,就会过上平淡稳定的生活,遇到小流氓,就会整天沉浸于后悔沮丧……

    记得读完这段故事和雨果的感概,我沉思了良久。一方面是钦佩雨果不愧是大师,可以如此通透地点出爱情产生的本质所在,一方面是设身处地替男人设想——男人会被爱情改变多少?在他们意识到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,会觉得自己是在让一个人的生活转弯吗?他会为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觉得身兼重任吗?

    对于大多数年轻男子来说,恋爱就是恋爱,在爱情开始时是不会想那么多的。他们的行动多于想法,这期间,哪怕有一半的时间在考虑如何跟她过日子,柴米油盐,吵架生子,恐怕恋爱的热情也会被打消一半吧。

    或许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,爱情就是一场遭遇战,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遇到,第一本能的反应就是“开火”,而不是花时间计算得失、预测过程和结局。短时间敲定的“战果”,以后再花时间来总结,反正婚后有的是时间,这不,已婚人士吵架时,吵的不都是恋爱时的那一点你尊我让、你得我失或我失你得吗?

    多数人的爱情,都是在匆匆忙忙中产生的,这其实挺好。多数人的爱情,以误会开始,但却不一定以了解结束,因为在我们中间,的确还是有百分之七八十为这误会埋了单。因为年轻时的许诺,因为热恋时说的那些蠢话,因为一些过去的曾经的共同愿望,我们隐忍自己,口中不断抱怨,这不是放弃不了某个人,而是愿意花更多一点时间去考验承诺的含金量,而已。